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福大建院师生赴泉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1-29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响应国家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1月24日至27日713贵宾会检测线路建筑713贵宾会检测线路12名师生组建“乘海丝非遗,筑鲤城新韵”实践队,赴泉州市鲤城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刺桐古城蕴藏的非遗文化。

实地了解泉州文脉之前,社会实践队与泉州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对接,走入泉州市市委党校的初心学堂进行学习教育。通过观瞻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革命人物,仔细了解共产党人秉承初心、勇担使命的百年光辉历程。实践队员们根据基地老师的讲解,共同感悟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力求在泉州精神谱系的指引下锤炼党性,坚守初心,并将其作为实践队后续保护与宣传非遗文化的思想引领。

围绕泉州世遗突出普遍价值:“城市结构、多元社群、商品产地、交通遗址”,实践队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始,对“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建立起宏观认知。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300余年以来,泉州一直是晋江流域乃至更大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文化史迹林立、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以中世纪泉州港的历史为轴心,海交馆展现出不同海域、国度、宗教、族群的人们跨越阻隔而和谐共存的海洋商贸中心,陈列的陶瓷器香料等海外民俗文化的器物,再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城辉煌的海洋文化。透过一件件文物石刻,实践队员们亲眼看到了以凤樯鳞集的国际性岗补托举起海洋商贸的奇迹,了解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更感受到了泉州历史建筑遗产跨越时间长河代代承载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

为了实地了解泉州海丝遗迹,实践成员以专业为切口,重走海丝足迹,对泉州港、泉州市舶司遗址、天后宫、关帝庙等历史建筑进行调研勘测,通过无人机航拍技术,全方位记录了德济门与市舶司的历史遗址,见证彼时泉州海洋贸易的兴盛;与指导教师张雪葳老师共同调研参观天后宫、清净寺与开元寺,在老师的讲解下探寻海洋文明、商贸文化、宗教文化在建筑形制上的文化表达,继承并弘扬海丝精神。淳朴的人文底蕴,古老精妙的建筑构造与技艺,深度调研使实践队队员们领悟到种种同与不同,多彩的泉州文化图景跃然眼前。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们坚持建筑调研与人文调查双线并举,对当地市民与外地游客的行为活动分别进行调研记录,并随机对路人进行了海丝及非遗的相关问题采访,了解泉州非遗文化与申遗过程的宣传推广程度。

除了重走海丝足迹,实践队同时关注散落在泉州的多种非遗文化,来到了泉州承天寺里的泉州文化艺术中心。对话南音传承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魏朝阳先生与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副会长王景贤先生,了解非遗传承背后的艰辛与坚持。

在魏朝阳老先生的讲述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看到了南音文化的高潮和低谷,以及泉州老艺术家们对于南音文化的抢救和传承。“什么土壤开出什么花。”这是采访王景贤老先生后实践队员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泉州就是非遗文化的沃土,丰富多远的文化在此孕育繁荣。此外,王景贤老先生更是通过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上表演木偶戏的事迹向我们传达出深深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也对青年大学生主动了解宣传非遗文化提出了高度鼓励与支持。最后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长蔡胜铁先生向实践队赠予泉州文化的书籍,希望队员们将泉州非遗文化带去高校宣传,让传承文脉的种子遍地开花。为了更切身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实践队还来到文庙观赏泉州南音演出。在韵味独特,旋律悠扬的南音旋律中,深刻体会先前采访时老先生们传达的非遗文化的宝贵性与传承的必要性。

乘海丝非遗,筑鲤城新韵。“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使泉州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此次赴泉州鲤城的社会实践,队员们在探寻海丝遗迹领悟多元文化、品读海丝精神的同时也将结合专业特长助力相关文化遗产与建筑古迹保护,厚植历史情怀与文化担当,为宣传海丝非遗贡献青春力量。